精品軟體與實用教程
區塊鏈詳細了解劃分Web3 生態架構的四個層級
Web3 發展至今,生態已然初具雛形,Web3 是網路的未來,Web3 是區塊鏈的春天,讓我們一起詳細了解一下,什麼是web3。如果將目前階段的Web3 生態組成一副結構圖的話,由下而上可分為四個層級:區塊鏈網路層(基礎層)、中介軟體層、應用層、訪問層。
那麼多層到底都是做什麼的呢?在了解什麼是Web3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區塊鏈!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英文:blockchain)是藉由密碼學與共識機制等技術建立與儲存龐大交易資料區塊串鏈的點對點網路系統。
目前區塊鏈技術最大的應用是數字貨幣,例如比特幣的發明。因為支付的本質是「將帳戶A中減少的金額增加到帳戶B」。如果人們有一本公共帳簿,記錄了所有的帳戶至今為止的所有交易,那麼對於任何一個帳戶,人們都可以計算出它目前擁有的金額數量。而公共區塊鏈(公有鏈)正是用來實現這個目的的公共帳簿。在比特幣體系中,比特幣地址相當於帳戶,比特幣數量相當於金額。
每一個區塊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加密雜湊、相應時間戳記以及交易資料(通常用梅克爾樹(Merkle tree)算法計算的雜湊值表示),這樣的設計使得區塊內容具有難以篡改的特性。但如果掌握區塊鏈節點51%以上的運算力,就能操控區塊鏈的內容。如果一開始寫入的內容是錯誤的內容,那麼區塊鏈技術只是讓錯誤的內容難以被竄改。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高級資料庫機制,允許在企業網路中透明地共享資訊。 區塊鏈資料庫將資料儲存在區塊中,而資料庫則一起連結到一個鏈條中。 資料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因為在沒有網路共識的情況下,您無法刪除或修改鏈條。 因此,您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不可改變的分類賬,以便追蹤訂單、付款、帳戶和其他交易。
Web3是什麼
Web3(也稱為Web 3.0,又寫為web3)是關於全球資訊網發展的概念,主要與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加密貨幣以及非同質化代幣有關。與區塊鏈有關的web3概念是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Gavin Wood(英語:Gavin Wood)於2014年提出,並於2021年受到加密貨幣愛好者、大型科技公司和創業投資公司的關注。
- Web3 是去中心化的:大部分的網路不是由中心化實體控制和擁有的,而是由建構者和使用者分配所有權。
- Web3 無需許可:每個人都有參與Web3 的平等權限,沒有人被排除在外。
- Web3 具有原生支付功能:它使用加密貨幣進行線上消費和匯款,而不是依賴傳統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過時的基礎設施。
- Web3 無需信任:它透過激勵措施和經濟機制運轉,而不是依賴受信任的第三方。
目前Web3 已成為一個包羅萬象的術語,代表了一個新的、更好的網路願景。 Web3 的核心是透過區塊鏈、加密貨幣和非同質化代幣將權力以所有權的形式歸還給用戶。
簡單一句話概括:Web1 是唯讀的,Web2 能讀/能寫,未來的Web3 能讀/能寫/能擁有。
接下來具體看看Web3 每一層都有什麼。
Web3 區塊鏈網路層(基礎層)
Web3 的最底層是區塊鏈網路層,也稱為基礎層,是Web3 的基石,主要由各區塊鏈網路所組成。區塊鏈網路主要包含運算、儲存、網路三大模組。
組成此層級的區塊鏈網路還不少,Bitcoin、Ethereum、BNB Chain(BSC)、Polygon、Arbitrum、Polkadot、Cosmos、Celestia、Avalanche、Aptos、Sui 等等,還有很多。根據Blockchain-Comparison 的統計,截止撰文之日的區塊鏈至少有150 條。這裡我們主要說的是公鏈,聯盟鏈不包括在內。因為區塊鏈實在太多,會有些眼花撩亂,所以有必要進行分門別類。
首先,不同區塊鏈之間存在著分層結構,有Layer0、Layer1、Layer2 之分。其次,Web3 的繁榮發展,依賴智慧合約技術,而智慧合約的運作環境為虛擬機器。智慧合約和虛擬機器的關係,就和Java 程式和JVM 的關係類似。從不同的虛擬機器維度劃分區塊鏈,就可以分為兩大類:EVM 鏈和Non-EVM 鏈。 EVM 是Ethereum Virtual Machine,即為以太坊虛擬機器的簡稱。 EVM 鏈即為相容EVM 的區塊鏈,而Non-EVM 顧名思義就是不相容EVM 的區塊鏈。最後,還可以根據儲存的資料大小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計算型區塊鏈和儲存型區塊鏈。
先從分層結構說起。最好理解的是Layer1,我們所熟知的比特幣、以太坊、EOS、BSC 都屬於Layer1,也稱為主鏈。在分散式系統中,存在CAP 定理,即分散式系統不可能同時滿足三個特性:一致性、可用性、分區容錯性。一個分散式系統只能滿足三項中的兩項。 Layer1 的區塊鏈本質上也是分散式系統,也同樣存在不可能三角問題,只是三個特性與CAP 不同,分別為:可擴展性、安全性、去中心化,每個區塊鏈也只能滿足三項中的兩項。比特幣和以太坊偏向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所以可擴展性比較弱,TPS 比較低。 EOS 和BSC 則只依賴少數節點來維護共識,相較於比特幣和以太坊,減低了去中心化特性,但提高了可擴展性,從而達到很高的TPS。
為了解決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可擴展性問題,就慢慢衍生出了Layer2。 Layer2 是作為依附於主鏈的子鏈而存在,主要用於承載Layer1 的交易量,承擔執行層的角色,而Layer1 則可變成結算層,可大大減少交易壓力。目前主流的Layer2 都是擴展以太坊的子鏈,包括Arbitrum、Optimism、zkSync、StarkNet、Polygon 等。比特幣也有Layer2,主要包括閃電網路、Stacks、RSK 和Liquid,但目前都比較小眾。
Layer0 則比較抽象了,一般被定義為區塊鏈基礎設施服務層,主要由模組化區塊鏈所構成,包括Celestia、Polkadot、Cosmos 等。模組化區塊鏈這個概念主要是由Celestia 提出的,其核心設計想法就是把區塊鏈的共識、執行、資料可用性這幾個核心模組分開開來,每個模組由一條單獨的鏈來完成,再將幾個模組組合在一起完成全部工作。這和軟體架構設計中所提倡的模組化設計想法是一樣的,可實現高內聚低耦合。
實現跨鏈通訊的跨鏈橋或跨鏈協定也可以劃入Layer0。跨鏈橋的數量也是非常多,撰寫此文時,debridges.com 上統計的跨鏈橋多達113 條,其中TVL 排名最高的三個分別為Polygon、Arbitrum、Optimism 的官方跨鏈橋,這幾個橋分別實現了各自的Layer2 和以太坊之間的資產跨鏈。 TVL 排名第四位的則是Multichain,其前身為Anyswap,是連接了最多條區塊鏈的第三方跨鏈橋,截至今年1 月時,其連接的區塊鏈多達81 條。
聊完分層結構的劃分,我們再從EVM 的維度來梳理下不同的區塊鏈。前面說過,從EVM 維度可劃分為EVM 鏈和Non-EVM 鏈兩大類。
EVM 鍊是目前最主流的方向,基於EVM 鏈的DApp 和使用者群體是目前整個Web3 生態裡規模最大的。有些原生就是相容於EVM 的,例如BSC、Heco、Arbitrum、Optimism 等;有些則是後期才擴展相容EVM 的,例如zkSync 1.0 並不相容EVM,而zkSync 2.0 則是相容EVM 的。很多區塊鏈就算早期並不相容EVM,但也逐漸在擁抱EVM。例如,Polkadot 推出了Moonbeam 平行鏈來相容EVM,Cosmos 則有Evmos。
目前來看,排名靠前的區塊鏈中,大部分都已經相容EVM,不過還是有少數Non-EVM 鏈存在,例如Solana、Terra、NEAR、Aptos、Sui。另外,EVM 鏈的智能合約主要使用Solidity 作為開發語言,而Non-EVM 鏈則主要使用Rust 或Move 語言來開發智能合約。
以上提到的這些區塊鏈,主要還是偏向解決去中心化運算的區塊鏈,這些區塊鏈普遍不支援大數據的存儲,例如文件存儲。而儲存型的區塊鏈則聚焦在解決大數據儲存的問題,這類區塊鏈目前不太多,主要有Filecoin、Arweave、Storj、Siacoin 和EthStorage。
目前組成「區塊鏈網路層」的區塊鏈成員們主要就包括這些了,未來還會不斷有新成員加入,但也有不少舊成員逐漸沒落而被遺落在角落。
Web3 中介軟體層
在區塊鏈網路層之上的這一層,我稱之為中介軟體層。主要為上層應用提供各種通用服務和功能。所提供的通用服務和功能包括但不限於:安全審計、預言機、索引查詢服務、API 服務、資料分析、資料儲存、基本的金融服務、數位身分、DAO 治理等。提供通用服務和功能的元件可稱為中介軟體,這些中間件也是存在多種形式,可以是鏈上協議,也可以是鏈下平台,或鏈下組織,包括中心化的企業或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下面就來聊聊這一層具體都有哪些中間件。
先來聊聊安全審計,這是非常核心的中間件,因為Web3 裡的區塊鏈和應用大多都是開源的,而且很多都是跟金融強相關,因此,安全性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安全審計自然也變成了剛需。安全審計的服務多由一些安全審計公司所提供,較知名的審計公司包括:CertiK、OpenZeppelin、ConsenSys、Hacken、Quantstamp,以及國內主要有慢霧、鏈安、派盾等。另外,還有不少知名度不高的小審計公司。
除了審計公司,還有一些提供Bug Bounty 的平台,通常就是在這些平台上發布任務,讓白帽駭客來找Bug,找到的Bug 安全漏洞等級越高則可獲得的賞金越高。目前,全球最大的Bug Bounty 平台是Immunefi。
接著,再來聊聊預言機(Oracle Machine,簡稱Oracle),在Web3 生態裡也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區塊鏈系統與外部資料來源之間溝通的橋樑,主要實現智慧合約與鏈下真實世界的資料互通。因為區塊鏈網路本身對狀態一致性的限制,需要保證每個節點在給定相同輸入的情況下必須獲得相同的結果,所以區塊鏈被設計成一個封閉系統,只能獲取到鏈內的數據,而無法主動獲取外部系統的數據。但許多應用場景中是需要用到外部資料的,這些外部資料就由預言機來提供,這也是目前區塊鏈與外部資料實現互通的唯一途徑。
根據預言機所提供的具體功能,目前預言機的分類大致有:DeFi 預言機、NFT 預言機、SocialFi 預言機、跨鏈預言機、隱私預言機、信用預言機、去中心化預言機網路。特定的預言機專案有CreDA、Privy、UMA、Banksea、DOS、NEST、Chainlink 等,其中,Chainlink 為預言機的龍頭,其定位為去中心化預言機網絡,推出了Data Feeds、VRF、Keepers、Proof of Reserve、CCIP 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
然後,索引查詢服務也是很關鍵的中間件,解決了鏈上資料的複雜查詢問題。例如要查詢Uniswap 上某一天的總交易量,如果直接在鏈上查詢是很麻煩的。所以就有了對索引查詢服務的需求,這塊的主要代表為The Graph 和Covalent。 The Graph 的實現方案主要是可自訂化監聽鏈上資料並映射成自訂的資料進行存儲,從而方便查詢。而Covalent 則是將許多通用、廣泛使用的資料封裝成統一的API 服務,供使用者查詢。
提到API 服務,除了Covalent,還有其他不同需求的API 供應商,例如:NFTScan,是聚焦在提供NFT API 資料服務的;Infura 和Alchemy,則主要提供區塊鏈網路節點服務;API3,旨在打造去中心化API 服務。
不管是索引查詢服務或API 服務,都是鏈上資料相關的服務,資料分析也是資料相關的服務,這一版的成員主要有Dune Analytics、Flipside Crypto、DeBank、Chainalysis 等。
資料儲存中間件則和底層幾個專門做儲存的區塊鏈容易混淆,也有人將底層的Filecoin、Arweave、Storj 等劃分到這一層,但我覺得這些本質上還是底層區塊鏈,所以我將其劃入到區塊鏈網路層。而中間件層的資料存儲,目前主要就是IPFS。 IPFS 全稱為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中文名為星際檔案系統,是一個基於內容尋址、分散式、點對點的新型超媒體傳輸協議,其旨在取代HTTP 協定。 IPFS 與區塊鏈網路很相似,但其實不屬於區塊鏈網絡,基於IPFS 的Filecoin 才是區塊鏈網絡。
Web3 應用層
應用層是Web3 生態裡最繁榮的一層,這一層裡,充滿各種不同的DApps,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下我們主要介紹幾個發展得相對較繁榮的板塊。
以上是截止2023年1月30日,加密貨幣總市值。
以下推薦幾個可以在線上查看加密貨幣即時數據的網站
- coinmarketcap:https://coinmarketcap.com/zh/
- crypto:https://crypto.com/price/zh-TW
- coingecko:https://www.coingecko.com/zh
NFT
NFT 全稱為Non-Fungible Token,表示「非同質化代幣」,國內也稱為數位藏品,用於代表藝術品等獨一無二的數位資產。
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NFT 專案叫做CryptoPunks,於2017 年6 月發布,由10,000 個24x24 像素的頭像組成。每個頭像都是由演算法生成的,獨一無二且所有頭像都上傳到了以太坊上,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將所有頭像數據全部上鍊的NFT 項目。下圖為CryptoPunks 官網展示的部分頭像:
截止撰文之日,CryptoPunks 的地板價(即最低價)為66.88 ETH,以ETH 的價格換算成美元,大概為84,397.21 美元。最貴的一個CryptoPunk,成交價達到了8000 ETH,成交於2022 年2 月12 日。一個NFT 頭像為何會這麼貴,這對很多人都是很難理解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是第一個NFT 項目,就和比特幣是第一個區塊鏈一樣,其開創性的地位所帶來的價值潛力非常大。
受CryptoPunks 的啟發,一家名為Axiom Zen(Dapper Labs 的前身)的公司於2017 年11 月底發行了CryptoKitties,國內也稱為加密貓、以太貓、謎貓。 CryptoKitties 上線後便會病毒式地傳播開來,也造成了以太坊的擁堵,暴露出以太坊的性能問題。 CryptoKitties 發行之前,Axiom Zen 的技術總監Dieter Shirley 以CryptoKitties 為案例,也提出了ERC721 Token 協議作為NFT 的通用技術標準,而隨著CryptoKitties 爆火後,以ERC721 為主要技術標準的NFT 被進一步採用了
繼CryptoPunks 和CryptoKitties 之後,NFT 開始逐漸遍地開花,NFT 生態逐漸蓬勃發展。 NFT 發展至今,已經涉足了多個領域,如果對NFT 生態的所有組成部分做詳細分類的話,可以多達幾十種。如果只聚焦在NFT 本身,也就是NFT 的不同用例,那大致可以做出以下分類:收藏品、藝術品、音樂、影視、遊戲、運動、虛擬土地、金融、品牌、DID。以下主要介紹每個分類的一些代表性的NFT 項目。
收藏其實很難單獨定義為一個類別,廣泛地講,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歸類為收藏品,包括藝術品、遊戲道具、虛擬土地等。能被定義為收藏品的NFT 主要需具備一個特性:稀缺性。例如,10000 個CryptoPunks 中,外星人的數量最少,所以有很高的稀缺性,而男性最多,稀缺性就很低了。最知名的收藏品NFT,除了CryptoPunks,還有BAYC,全稱為Bored Ape Yacht Club,也稱為無聊猿。無聊猿不只是一套單獨的NFT,其實只是「無聊猿宇宙」的開端,基於無聊猿之後,背後的團隊Yuga Labs 又相繼發行了無聊猿犬舍俱樂部(Bored Ape Kennel Club,BAKC)、變異猿遊艇俱樂部(Mutant Ape Yacht Club,MAYC),也發行了Apether(OPE),也發行了ApetherOPE),也發行了Apether(OPE)。這些,都已經形成了「無聊猿宇宙」系列IP,而且無聊猿不只是在加密圈內流行,在圈外的周邊產品也在不斷增加,例如有無聊猿的帽子、衣服、雕像、餐廳等。無聊猿的成功已超越了CryptoPunks,Yuga Labs 之後也直接收購了CryptoPunks。
NFT 的特性能有效保護版權的所有權,所以在藝術品領域流行開來也是理所當然。藝術品NFT 有幾個代表性的作品值得介紹一番,第一個是藝術家Beeple 的作品,名為“每一天:第一個5000 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是將他過去5000 天內每天創作一幅的所有作品(共5000 幅)合成一個NFT 25 月以售出20629,0629,0629,0600 美元)。第二個值得介紹的是生成藝術,也稱為衍生藝術。生成藝術中的藝術品不是由人創作出來的,而是由程式設計演算法自動生成的,最知名的NFT 生成藝術平台叫Art Blocks,是一個基於以太坊的隨機生成藝術平台。藝術家可以把自己設計的獨特演算法上傳到Art Blocks 平台,並設定特定數量NFT 進行發行,NFT 會根據演算法自動產生。最後再介紹目前最貴的NFT 藝術品,叫做「The Merge」,2021 年12 月以9,180 萬美元天價成交。與其他NFT 不同,「The Merge」其實不是單獨的作品,而是由多個「mass」代幣動態組合而成的。銷售的其實也是mass 代幣,當初共售出312,686 個mass 代幣,共有28,983 個買家,即是說,「The Merge」是由這28,983 個買家共同擁有其所有權,每個買家所擁有的mass 代幣數量就代表了佔有多少份額的所有權。 「The Merge」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碎片化NFT 作品。
音樂NFT 的興起和藝術品類似,主要也是因為版權。以下介紹幾個代表性的音樂NFT 相關人物,第一個要介紹的是Justin David Blau,是美國DJ 和電子舞曲製作人,以藝名3LAU 而聞名。他是最早採用音樂NFT 的人之一,在2020 年秋天賣出了他的第一張NFT。而在2021 年2 月底,憑藉Ultraviolet NFT 專輯為他帶來了1,168 萬美元的收入。 2021 年5 月又成立了NFT 音樂平台Royal,8 月完成了種子輪融資1,600 萬美元,有a16z、Coinbase 等頂級機構參與。第二個要介紹的是Don Diablo,荷蘭DJ、數位藝人、唱片製作人、音樂家和電子舞曲創作者,他在2021 年賣出第一部完整的音樂會電影NFT,名為“Destination Hexagonia”,成交價600 ETH(當時為126 萬美元)。最後再介紹一個叫Kingship 的搖滾樂隊,這是一支由無聊猿組成的虛擬樂隊,由環球音樂集團組成。
NFT 也席捲到了影視圈,有幾個知名的影視劇都陸續發行了NFT,國外有《權力的遊戲》《蝙蝠俠》《魔戒》《駭客任務》《陰屍路》等,國內有《大話西遊》《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封神三部曲》等。
NFT 用在遊戲裡主要就是作為遊戲資產的載體,相較於傳統遊戲內的資產,NFT 的形式對遊戲玩家來說可以真正擁有遊戲資產的所有權,而NFT 可以在遊戲外流通交易。第一款遊戲NFT 計畫就是CryptoKitties,每一隻貓都是獨立的NFT。後面講到GameFi 小節繼續深入聊聊遊戲這塊。
運動領域也同樣涉足了NFT,目前最知名的兩大運動NFT 平台是NBA Top Shot 和Sorare。 NBA Top Shot 顧名思義主要以NBA 為主,而Sorare 則服務於足球領域。除了NBA 和足球,橄欖球、棒球、拳擊、摔角也都紛紛推出了各自的NFT 紀念品。
虛擬土地類NFT 主要由一些主打「元宇宙」概念的計畫所推行,較知名的有Decentraland、The Sandbox、Roblox、Axie Infinity Land、Otherdeed 等。
金融和NFT 的結合,主要是將NFT 應用到DeFi 中,例如UniswapV3 中的流動性部位就是NFT。另外,還有一個想法則是先將NFT 碎片化,接著將這些碎片後的NFT 再賦予DeFi 功能,例如可以賦予交易、借貸、質押挖礦等功能。
品牌和NFT 的結合,主要是作為一種新的行銷方式。這兩三年陸續有各種品牌加入這個陣營,例如,奢侈品品牌有GUCCI、LV、愛馬仕等,餐飲品牌有Taco Bell、星巴克、必勝客、可口可樂等,汽車品牌有邁凱倫、雪佛蘭等,運動品牌有阿迪達斯、李寧、耐吉等,還有很多其他品牌。
最後,聊聊DID,全稱為Decentralized Identity,也就是去中心化身分。大家都知道DID 非常重要,但其發展還比較緩慢,目前除了細分領域ENS 網域之後,還沒有成熟的DID 系統形成網路效應。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只有域名,基於以太坊的ENS 是龍頭,ENS 之於Web3,就相當於DNS 之於Web2。不同的是,ENS 解析的域名,映射的不是網站IP,而是使用者的以太坊位址。例如,以太坊創始人V 神的ENS 為「vitalik.eth」,映射的地址為0xd8da6bf26964af9d7eed9e03e53415d37aa96045。
NFT 的應用場景實在太多了,上面所列出的分類還沒能涵蓋到全部。因為NFT 的特性,任何具有所有權的東西都可以指涉,所以坊間有「萬物皆可NFT」的說法。
DeFi
DeFi 即去中心化金融,崛起於2020 年夏天,因此那段時間也被稱為DeFi Summer。根據TradingView 的統計數據,2020 年夏天剛崛起時,DeFi 總市值僅50 億美元,隨後一路飆升,在2021 年底達到了最高峰,將近1800 億美元。
DeFi 有許多細分板塊,主要包括:穩定幣、交易所、衍生性商品、借貸、聚合器、保險、預測市場、指數等。
穩定幣主要可分為三類:中心化穩定幣、超額抵押穩定幣、演算法穩定幣。其中,超額抵押穩定幣和演算法穩定幣為去中心化穩定幣。
中心化穩定幣直接與法定貨幣掛鉤,由中心化機構發行,要求每單位穩定幣需要有1:1 的法幣儲備。目前交易量最大的兩個穩定幣USDT 和USDC,都是法幣抵押穩定幣,與美元1:1 掛鉤,分別由Tether 和Circle 兩家中心化機構所發行。另外,幣安,全球第一大中心化數位貨幣交易所,聯合Paxos 發行了自己的法幣抵押穩定幣BUSD,目前也是全球交易量排名第三的穩定幣,僅次於USDT 和USDC。
超額抵押穩定幣透過超額抵押其他加密貨幣而鍛造,抵押品會被鎖定在智能合約裡,智能合約會根據抵押品的價值鍛造出對應數量的穩定幣,智能合約依靠價格預言機來維持與法幣的錨定。此類型的穩定幣主要以DAI 為代表,由MakerDAO 推出,和美元保持1:1 錨定,目前交易量排名第四。
演算法穩定幣則比較新穎,顧名思義,主要是透過演算法控制穩定幣的供應。此賽道的選手也不少,包括UST、FEI、AMPL、ESD、BAC、FRAX、CUSD、USDD、USDN 等,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實現穩定的演算法穩定幣出現。
接著,來聊聊交易所,DeFi 裡的交易所是指去中心化交易所,簡稱DEX。 DEX 是DeFi 所有板塊裡市值佔比最高的板塊,也是DeFi 的基石板塊。若對DEX 再進一步細分,也可分為現貨DEX 和衍生性商品DEX,衍生性商品DEX 主要交易永續合約或選擇權。如果從交易模式上劃分,那麼DEX 主要可分為兩種:Orderbook 模式和AMM 模式。 Orderbook 模式的DEX,主要包括dYdX、apeX、0x、Loopring 等。 AMM 模式的DEX 則比較多了,主要包括Uniswap、SushiSwap、PancakeSwap、Curve、Balancer、Bancor、GMX、Perpetual 等。
Orderbook 模式是最早出現的交易類型,交易方式和股票盤口的買賣方式一樣,交易用戶可選擇成為掛單者(maker)或吃單者(taker),交易會根據價格優先和時間優先的規則撮合成交。採用Orderbook 的DEX,依其發展歷程主要還可再分為三種模式:純鏈上撮合+ 結算模式、鏈下撮合+ 鏈上結算模式、Layer2 模式。
純鏈上撮合結算模式,使用者提交的掛單和吃單都是直接在鏈上,吃單會直接和鏈上的掛單成交。此模式的代表為EtherDelta,其優點是完全鏈上,去中心化程度高,但缺點是交易表現很低且交易成本很貴,用戶掛單、撤單都需要支付燃料費。
鏈下撮合+ 鏈上結算模式的代表則是0x 協議,相比於第一種模式,主要多了鏈下的“中繼器”角色,用戶通過鏈下簽名的方式生成委託單並提交給中繼器,由中繼器來維護Orderbook,撮合成功的委託單再由中繼器提交到鏈上進行結算。因為將撮合移到了鏈下處理,大大提高了交易性能,但結算是一筆筆單獨結算的,所以結算的性能成為了瓶頸。
Layer2 模式的代表為dYdX,背後所使用的技術主要由StarkWare 所提供的產品StarkEx 所支援。其基本原理就是部署一個單獨的、專用的Layer2,用戶的撮合交易和結算都發生在這個Layer2 上,然後定時將所有交易記錄(包括結算記錄)全部打包生成證明並發送到Layer1 上進行驗證。與Layer2 公鏈不同,Layer2 公鏈提供的是通用交易,而dYdX 背後所使用的這個Layer2 只能用於專用的交易場景,這其實算是個私有鏈,也可稱為應用鏈,這也是一種新的應用模式。這種模式的交易體驗和中心化交易所已經相差無幾了,但中心化程度比較高。
完全去中心化且交易體驗也較好的交易模式,目前主流的就是AMM 模式了,AMM 為Automated Market Maker 的簡稱,也稱為自動做市商模式。引爆AMM 模式的是Uniswap,於2018 年11 月上線,之後的SushiSwap、PancakeSwap、Curve 等都是基於Uniswap 的模式進行改造。此模式需要流動性池作支撐,流動性提供者(簡稱LP)往交易池注入資產作為流動性,其實就是資金池,然後用戶直接和流動性池進行交易,而LP 則從中賺取用戶的交易手續費。
關於交易所暫時就先聊這麼多,接著來看看衍生性商品。 DeFi 衍生性商品板塊主要包括幾個方向:永續合約、選擇權、合成資產、利率衍生性商品。
永續合約也是期貨合約,增加了槓桿的交易產品,前面提到的dYdX、apeX、GMX、Perpetual 就是知名的幾個永續合約DEX。選擇權比期貨複雜,DeFi 選擇權領域的玩家主要包括Hegic、Charm、Opium、Primitive、Opyn 等,但目前選擇權市場還很小,被關注的不多。合成資產是由一種或多種資產/ 衍生品組合並進行代幣化的加密資產,早期主要合成DAI、WBTC 等數位資產,後面基於現實世界中的股票、貨幣、貴金屬等的合成資產也越來越多,目前該賽道的龍頭項目是Synthetix,另外還有Mirror、UMA、Linear、Duet、Coinversation 等項目。 DeFi 的利率衍生性商品主要是基於加密資產利率開發不同類型的衍生產品,以滿足DeFi 用戶對確定性收益的不同需求,主要玩家有BarnBridge、Swivel Finance、Element Finance 等。
接著來看看借貸,這也是TVL 很高的一個版塊,和DEX 一樣也是DeFi 的基石。這塊的借貸協議主要有Compound、Aave、Maker、Cream、Liquity、Venus、Euler、Fuse 等。目前,大部分借貸協議都是採用超額抵押的借貸模型,所謂超額抵押,舉個例子,比如,要藉出80 美元的資產,那至少需要存入價值100 美元的抵押資產,即抵押資產價值要高於借貸資產價值。
雖然超額抵押模式是主流,但也有幾個創新方向:無息貸款、資產隔離池、跨鏈借貸、信用貸。無息貸款的代表為Liquity,用戶在Liquity 借出其穩定幣LUSD 的時候,用戶一次性支付借款和贖回費用,借出後無需支付利息。資產隔離池就是將不同的借貸資產分開為不同的池子,每個借貸池都是獨立的,避免一個不良資產或一個池子受損導致整個平台都被連累。目前,資產隔離池差不多已經成為了標配,許多藉貸協議都引入了這種模式,除了一開始就使用這種模式的Fuse,包括Compound、Aave、Euler 等協議也都加入了陣營。跨鏈借貸也是一個新趨勢,Flux、Compound、Aave 等都在這個方向上進行拓展。信用貸在傳統金融非常普遍,但在DeFi 領域還比較少,主要是還缺乏有效的鏈上信用體系,目前的代表項目是Wing Finance。
下一個是聚合器,DeFi 聚合器也分為好幾種類型:DEX 聚合器、收益聚合器、資產管理聚合器、資訊聚合器。 DEX 聚合器,主要是將多個DEX 聚合到一起,透過演算法從中尋找最優的交易路徑,主流的DEX 聚合器包括1inch、Matcha、ParaSwap,以及MetaMask 錢包內建的MetaMask Swap 等。收益聚合器主要有Yearn Finance、Alpha Finance、Harvest Finance、Convex Finance 等,主要是聚合各種流動性挖礦,讓參與多平台的Yield Farming(收益耕作)自動化。資產管理聚合器主要是監控、追蹤和管理DeFi 使用者的資產和負債,主要以Zapper 和Zerion 為代表。最後是資訊聚合器,主要包括CoinMarketCap、DeFiPulse、DeBank、DeFiPrime 等平台。另外,這些其實都是中心化資料平台,但在DeFi 生態裡依然扮演了重要角色,DeFi 生態並非全都是去中心化的應用。
然後,再簡單聊聊保險。我們知道,保險在傳統金融中是非常大的一塊市場,但DeFi 裡的保險發展至今,卻非常緩慢。在整個Web3 產業裡,各種風險很多,協議漏洞風險、專案跑路風險、監管風險等,所以實際上對DeFi 保險的需求市場本身很大,但因為開發設計門檻高,且流動性比較低,所以才導致整個保險賽道發展緩慢,目前依然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Nexus Mutual、Cover、Unslashed、Opium 等。
然後,再看看預測市場。預測市場是依托數據的市場,可用於押注和預測未來的所有事件,也是以太坊生態最早出現的應用場景之一,並在2020 年美國大選中迎來爆發式增長,主要項目有PolyMarket、Augur、Omen 等。
最後就是指數板塊,提供一籃子資產曝險的指數基金在DeFi 領域逐漸興起。但廣為人知的指數其實不多,主要有:DPI、sDEFI、PIPT、DEFI++。 DPI 全稱為DeFi Pulse Index,是由DeFi Pulse 和Set Protocol 合作創建的,是一種市值加權指數,包含了一些主流DeFi 協議代幣作為基礎資產,包括Uniswap、Aave、Maker、Synthetix、Loopring、Compound、Sushi 等。 DPI 可以贖回為一攬子基礎資產。 sDEFI 則是由Synthetix 所推出的指數代幣,是該領域歷史最悠久的指數。 sDEFI 是一種合成資產,它不持有任何基礎代幣,而是使用預言機餵價來追蹤代幣價值。 PIPT 全稱為Power Index Pool Token,是由PowerPool 所發行,由8 種代幣資產所組成。 PowerPool 發行的指數除了PIPT,另外還有Yearn Lazy Ape Index、Yearn Ecosystem Token Index 和ASSY Index 三個指數。 DEFI++ 則是由PieDAO 所發行,其組成有14 種資產。 PieDAO 也發行了BCP 和PLAY,BCP 由WBTC、WETH、DEFI++ 三種代幣組成,PLAY 則由一些元宇宙項目的代幣組成。
GameFi
GameFi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Game Finance,是遊戲和金融的融合體,也是目前Web3 遊戲的代名詞。 GameFi 這個字詞誕生之前,Web3 遊戲通常被稱為區塊鏈遊戲,或簡稱鏈遊。
CryptoKitties 是第一款廣為人知的區塊鏈遊戲,這是一款虛擬養貓的養成類遊戲,每一隻貓咪都是一個獨立的NFT。初代貓咪總共有50000 只,每隻貓咪都有不同的屬性。玩家購買貓咪NFT 後,就可以開始玩繁殖小貓的遊戲。生出來的小貓咪,有部分基因屬性會遺傳自上一代,有些基因則是隨機產生。生出來的貓咪本質上就是新的NFT,可以賣出變現。如果生成的新貓咪產生了稀有的基因屬性,還可以賣到不錯的價格。截止撰文之日(2023 年1 月底),已經產生了2,021,774 隻貓咪,持有的錢包地址有136,283。
繼CryptoKitties 之後,越來越多養成類遊戲陸續出現,如加密狗、加密兔、加密青蛙等等。打破這種局面的是一款叫Fomo3D 的遊戲,這是一款公開、透明、去中心化的博彩資金盤遊戲。遊戲規則也簡單,用戶透過支付ETH 購買Key 參與遊戲,用戶支付的ETH 會分配到獎金池、分紅池、空投池、官方池等。擁有Key 則可以得到持續的分紅,擁有的Key 越多,則得到的分紅就會越多。且每輪遊戲存在倒數計時(24 小時),倒數計時結束時,最後一個購買Key 的玩家可以獲得獎金池裡大部分的ETH。但每次有用戶購買Key,則倒數剩餘時間會增加30 秒。第一輪遊戲持續了很久時間,最後被人用技術手段贏得了獎金池。 Fomo3D 爆紅之後,也是各種優化升級版的同類遊戲不斷出現,但事實證明,這類遊戲還是無法持久。
而之後,再次引爆市場的遊戲則是Axie Infinity,國內則稱為「阿蟹」(與Axie 諧音)。這是一款結合了寶可夢和加密貓玩法的遊戲,遊戲裡的Axies 可以升級、繁殖、對戰、交易等。與加密貓等遊戲不同的是,Axie Infinity 的經濟系統裡還引入了SLP 和AXS 代幣,玩家可透過戰鬥贏取SLP 代幣,而透過消耗SLP 和AXS 可以繁殖新的Axies,贏取的SLP 代幣和繁殖出來的Axies 都可以在市場上出售來賺取收入。
不過,Axie Infinity 其實在2018 年就已經問世,但直到2021 年才開始爆紅,讓其爆紅的主要原因在於它的Play-To-Earn 模式被推廣開來了,即邊玩邊賺的特性呈病毒式傳播了。其賺錢路徑主要是先投入成本購買Axies,然後透過玩遊戲賺SLP 代幣和繁殖新的Axies,再把SLP 代幣和Axies 出售換成ETH 或穩定幣,最終將ETH 或穩定幣換成法幣。這種賺錢模式一開始是從菲律賓逐漸流行起來的,當時,新冠疫情爆發,菲律賓當地許多人陷入了無收入的困境,而Axie Infinity 的邊玩邊賺特性讓這些人看到了希望。而且,這種賺錢模式也吸引了許多打金工作室,也逐漸從菲律賓擴展到了印度、印尼、巴西、中國等。截止撰文之日,日活用戶已達280 萬人。
而現在,邊玩邊賺模式幾乎成為了Web3 遊戲的標準配備。
其他較知名的遊戲還有Decentraland、The Sandbox、Illuvium、Star Atlas、Alien Worlds 等。這些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去搜尋了解。
SocialFi
SocialFi 顧名思義就是Social Finance,是社交和金融在Web3 領域的有機結合,其實就是去中心化社交,是近兩年才開始流行的概念。目前,在這個賽道的知名項目還比較少,目前的龍頭是Lens Protocol。
Lens Protocol 是由Aave 團隊開發的,在2022 年5 月上線。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交應用,也不是一個帶有前端的完整社交產品,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模組化組件的社交圖譜平台,而具體的應用產品可以採用這些組件去構建。所以,Lens 的定義其實是Web3 社交應用的基礎設施。上線之初就已經擁有了50 多個生態項目,比較熱門的有Lenster、Lenstube、ORB、Phaver、re:meme、Lensport、Lensta 等。
Lenster 是去中心化社群媒體應用,可以透過連接Web3 錢包並使用Lens 來登入。登入使用者就可以在Lenster 發佈內容,和在微博或推特發佈內容類似,不同的是,在Lenster 上發佈內容時可選擇收費。也可以評論其他使用者的內容,不過目前還不支援層級式的評論。
Lenstube 則是去中心化影片平台,可以理解為就是去中心化的Youtube。
ORB 是去中心化職業社群媒體應用,具有端到端鏈上信譽系統。具體來說,ORB 可以透過將各種NFT 和POAP 與使用者經驗、教育、技能和專案聯繫起來,從而創建個人去中心化專業檔案並建立鏈上可信度,以及探索工作機會和申請鏈上身份,還可以用在鏈上分享自己的想法,與Web3 人士建立聯繫並建立社群。此外,ORB 還允許使用者利用碎片化時間透過學習Web3 知識來獲取NFT,即Learn-to-Earn。
Phaver 是一款適用於iOS 和Android 的Share-to-Earn 社交應用,用戶可以發布帖子,內容可以是圖片、連結、產品應用程式等。使用者還可以瀏覽Lens 內的所有內容。 Lens Profile 用戶連接錢包後,也可以透過Phaver 直接發佈貼文到Lens 中。
re:meme 是一個鏈上meme 生成器,允許用戶上傳meme 模版,也能選擇是否要收費,然後其他人可以用圖像編輯器添加文字、繪圖和補充圖像等。 :meme 還可以擴展到音樂、影片和學術論文等媒體格式。
Lensport 是一個只聚焦於Lens 協議的社交NFT 市場,用戶可以發現、發布和出售帖子,也可以投資支持創作者。
Lensta 是一個聚焦於Lens 協議的圖片流應用,可以瀏覽Lens 中帶有圖片的最新、最熱門以及Lenster、Lensport 等上收集費用最多的帖子。
訪問層
存取層是Web3 組成架構裡的最上層,也是直接面對終端使用者的入口層。這一層主要包括錢包、瀏覽器、聚合器等,另外,有些Web2 的社群媒體平台也成為了Web3 的入口。
先來看看錢包,這也是最主要的入口。目前的錢包有多種分類,有瀏覽器錢包、手機錢包、硬體錢包、多簽錢包、MPC 錢包、智慧合約錢包等。
瀏覽器錢包就是透過網頁瀏覽器使用的加密錢包,是大部分用戶使用最廣泛的錢包,最常用的就是MetaMask、Coinbase Wallet、WalletConnect 等。 MetaMask 是最廣受支援的錢包之一,支援所有的EVM 鏈,也已經成為了所有DApps 的標準,目前支援的瀏覽器包括Chrome、Brave、Firefox、Edge,以瀏覽器外掛程式的方式存在。 Coinbase Wallet 顧名思義是由交易所Coinbase 所發行的錢包,於2021 年11 月推出後迅速發展,成為了與MetaMask 旗鼓相當的對手,但瀏覽器也只支援Chrome。 WalletConnect 則比較特殊,它並不是一款具體的錢包應用,而是連接DApps 和錢包的開源協定。最常用的就是用來連接手機錢包,在瀏覽器上的DApp 選擇連接WalletConnect,會展示一個二維碼,用你的手機錢包掃這個二維碼就可以授權你的手機錢包連接上瀏覽器上的DApp。而且,WalletConnect 支援所有區塊鏈,不只是EVM 鏈,也支援接入所有錢包。另外,不像MetaMask 和Coinbase Wallet 需要安裝其瀏覽器插件,WalletConnect 不需要安裝瀏覽器插件,所以可以支援所有瀏覽器,例如也支援Safari,而MetaMask 和Coinbase Wallet 是不支援Safari 的。因此,WalletConnect 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錢包,也成為了所有DApp 存取錢包的標準配備。
手機錢包,即行動端數位資產錢包,許多錢包都支援。 MetaMask 和Coinbase Wallet 也有手機端的錢包App。另外,比較知名的手機錢包還有TokenPocket、BitKeep、Rainbow、imToken、Crypto.com 等。大部分流行的手機錢包都支援多鏈,包括EVM 鏈,也包括Non-EVM 鏈,例如TokenPocket 目前支援了Bitcoin、Ethereum、BSC、TRON、Polygon、Arbitrum、Avalanche、Solana、Cosmos、Polkadot、Aptos 等。
硬體錢包則是把數位資產私鑰儲存在安全的硬體設備中,與網路隔離,可透過USB 即插即用。現在使用最廣泛的硬體錢包是Ledger 和Trezor。 Ledger 目前有三種不同型號的硬體錢包:Ledger Stax、Ledger Nano X、Ledger Nano S Plus。 Ledger Stax 是2023 年才推出的新型號,支援觸控屏,另外兩款則不支援。 Trezor 則有兩款型號:Trezor Model T 和Trezor Model One。 Model T 支援觸控螢幕。除了Ledger 和Trezor,市面上的硬體錢包還有SafePal、OneKey、imKey、KeepKey、ColdLar 等。
多簽錢包,顧名思義,是指需要多人簽名才能執行操作的錢包。最知名的多簽錢包就是Gnosis Safe,其本質上是一套鏈上智能合約,最常用的就是2/3 簽名,即總共有三個用戶共同管理錢包,每次執行操作時,需要這三人中至少兩個人的簽名才能觸發鏈上執行。
MPC 全稱為Multi-Party Computation,MPC 錢包也稱為多方計算錢包,是新一代錢包類型,透過對私鑰進行多方計算在鏈下實現多簽和跨鍊等複雜的驗證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將私鑰拆分成多個分片,然後由多方各自儲存管理每個分片,簽署的時候,再聯合多方將分片重新拼接成完整的私鑰。 MPC 錢包與多重簽名很類似,也可以實現2/3 簽名,不同的是,多簽錢包是在智能合約層面實現簽名校驗,而MPC 錢包則是透過鏈下計算實現的。目前已提供MPC 錢包服務的還不多,主要有ZenGo、Safeheron、Fordefi、OpenBlock、web3auth 等。
智能合約錢包就是使用智能合約帳戶作為地址的錢包,多簽錢包Gnosis Safe 也屬於智能合約錢包。而近一兩年對智慧合約皮夾最新的嘗試則是結合「帳號抽象化(Account Abstraction)」的新一代皮夾。帳戶抽象主要是要將簽署者和帳戶分開,錢包位址不再與唯一的私鑰強綁定,可以實現更換簽名者,也可以實現多簽,還可以實現更換簽名演算法。目前在這個賽道的選手除了Gnosis Safe 還有UniPass、Argent、Blocto 等。
錢包暫時聊這麼多,接著來說說瀏覽器。很多DApp 都還是只提供了網頁版本的前端,所以瀏覽器就成為了重要的存取入口。但因為不是所有瀏覽器都支援錢包擴充插件,所以也不是所有瀏覽器都能成為很好的Web3 入口。最常用的瀏覽器是Chrome,所有瀏覽器錢包都會開發Chrome 的錢包插件。而Safari 很少用做Web3 DApp 入口,因為除了WalletConnect,沒有其他瀏覽器錢包可以支援。還有一個值得介紹的瀏覽器是Brave,這是一款內建了錢包的瀏覽器,內建錢包叫做Brave Wallet。
有一些聚合器也是Web3 的存取入口,例如DappRadar 收集了各種DApps,使用者可以透過它瀏覽並連接到這些DApps。還有Zapper、DeBank、Zerion 之類的聚合器,可以幫助使用者追蹤他們在各種Web3 應用的所有資產和營運記錄。
最後,像是Twitter 和Reddit 這類Web3 的社群媒體平台,因為聚集了許多Web3 社群,也逐漸變成了Web3 的存取入口。
注意: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